首页 / 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彰显陕西优势 提升文化传播力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03 13:33

任何文化都要立得住、行得远,不仅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还要有辐射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战略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改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努力开创新时代外宣工作新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陕西拥有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陕西篇章,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提升文化传播力,加强外宣资源整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首先,互联网和数字化思维至关重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推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例如,耗资几个亿打造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首发当日就收回成本,在国际社会引发抢购热潮,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显示出超强的文化传播力;不仅极大推动了《西游记》等中国文学经典在海外走红,还吸引大量外国游客蜂拥而至,探寻游戏中的场景。这场因游戏而兴的文旅热潮,被网友称为“中国古建的文艺复兴”。新的信息技术承载着全社会期待的技术红利,面对新形势,唯改革者胜。加大对文化传播数字化的支持,提升传播能力,必须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文化传播各方面。其次,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要建好用好陕西国际传播中心,进一步加强宣传、外交、经贸、旅游等领域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例如,在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央视平台、传统节庆活动和“数字李白”的完美结合,以及海内外华人共同吟唱唐诗的盛况,极大提升了陕西特别是西安的国际形象。但是,“爆红”不是关键,“长红”才是根本。要在重民生、提人气、促消费、创文化、增信心各环节共同发力,让体育赛事、文化庆典、传统节庆等都成为宣传中华文化、提升陕西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拓展传播格局。

提升文化传播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把原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话语,讲给世界人民,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勇立潮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讲好三秦大地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方面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提升文化传播力,紧扣国际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根据文化生产理论,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形成一条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文化传播连接着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也就是说,文化传播分别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场域。在文化的场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诸多要素中,受众往往处于支配地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更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以,传播体系的重构应该与时俱进,紧扣国际关切,紧跟受众需求,在不同平台、不同场合,讲好中国故事的陕西篇章。

提升文化传播力,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优势。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资源,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活动的影响力。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要立足国际传播格局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要,培养了解和掌握国际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规则和海外营销策略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为国际传播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举措,打造综合性区域传播平台,不断改进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质效,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贡献陕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