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思想标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5 17: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两个深刻、三个新高度”,是对“第二个结合”地位意义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思想标注。

一、“第二个结合”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共同的前提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于时代条件不同,“第一个结合”侧重强调的是客观现实的社会实际;“第二个结合”侧重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实际。当然,“第一个结合”中也包含着文化因素,它是作为渗透于经济社会中因素在起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第一个结合”成功的原因。与“第一个结合”所包含的广义的文化不同,“第二个结合”中的文化是狭义的,其作为独立因素起作用,强调的是文化作为更为基本、更为深层、更为持久力量的作用。中国近代从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革命,是实践探索历程,也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规律。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绝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绝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个根脉。根没有魂就没有生命力,魂没有根就不能落在泥土里,所以,“第二个结合”是根和魂的结合,也就是思想与灵魂的结合。

二、“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个必然结论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方面阐述的是“为什么要结合、怎么结合”的规律性问题。

其中,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精神的体现,走自己的路,也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创新性是守正创新、进取无畏精神的体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脉搏。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是团结统一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精神动因。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兼收并蓄才能发展自己。和平性是我们的精神基因,也是我们发展的价值观。“五性”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实际上也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和条件。

因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契合的根本在于价值观念的一致和融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据道义的制高点,秉承为人类求解放、为世界求大同、自强不息自主发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和精神价值追求。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新的文化生命是古今中西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成为现代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同样也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改造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化在中国、落在泥土里。我们党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也已成为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基因。明确“第二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和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含物质形态,也包含精神形态,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来积淀、创造出的整体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共同的道德理想,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也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实现其再生,既要“推陈”,也要“出新”。如此“相结合”,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也拓展了其文化根脉。这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过程。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同一种方式的不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这既是我们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也应是“两个结合”的结果。

三、“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不能单从文化视阈来理解,“第二个结合”强调的不是结合的范围,而是结合的深度,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

其一,强化的是“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相互作用,同为一体,不仅是横向的拓展,而更多是纵向纵深的发展。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并充分运用文化传统资源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的空间,强化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自信,彰显了文化复兴的自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和融汇,不是自发的,更要表现主动性、自觉性。

其二,“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结合”立足于中国、中国文化。这是文化的主体性,也是文明的主体性。

要深刻认识到“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人类发展之大道,承继中华民族精神之伟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